2014年6月21日 星期六

船政與臺灣---特別報導 (應國畫大師 林幸雄教授之邀出席此項活動)

特別報導:
由大陸船政文化博物館和臺灣張榮發基金會聯合舉辦的《船政與臺灣》特展,621日上午在臺北的長榮海事博物館開幕。
為期1月的特展,係以圖文並茂的形式,系統介紹18746月沈葆楨撫台期間及其繼任的船政大臣、船政畢業生等,在台開山闢路、興辦義學、發展經濟等奠定臺灣近代化基礎的史實,以及船政系列學校學生活躍在臺灣各行各業,參與經濟建設的歷史業績等。
福州市副市長林飛致詞時表示,在沈葆楨巡台140周年時舉辦這次活動,旨在讓更多臺灣民眾了解船政文化,並進一步加強兩岸文化交流。
沈葆楨在台六世孫沈呂汀致辭時,期待展覽能讓臺灣民眾更加了解歷史的淵源,希望兩岸關係更加緊密,兩岸民眾攜手合作,共同走向世界。
大陸船政文化博物館館長吳登峰表示,船政文化與兩岸人民所堅守的核心利益同出一脈,把握船政與臺灣的關係,是理解今日閩台關係和兩岸關係的一把鑰匙。
PS. 此次特展畫作係由兩個主辦單位委請傑出之著名畫家 林幸雄教授(http://blog.xuite.net/su350825/blog/204420663)所擔綱主繪
http://www.hellotw.com/ztcz/ztkb/201406/t20140620_948003.htm

沈葆楨簡介

出身沈葆楨於清[道光]二十七年(1847年)考中[進士],選[庶吉士][散館]後授[翰林院][編修] (年號)咸豐四年(1854年)改任[御史]
=== 任職江西 ===
咸豐六年(1856年)改派[[江西]],任[[九江]][[知府]],追隨[[曾國藩]][[太平天國]]作戰。當時,城池被太平軍圍攻,守城的沈葆楨與夫人同登上城樓,沈夫人甚至仿效[[南宋]][[梁紅玉]]在城樓上擊鼓,守軍士氣為之大振、擊退敵軍。
咸豐十一年(1861年),沈葆楨升任[[江西]][[巡撫]]。同治三年(1864年),清軍攻破太平天國[[首都]]天京(今[[江蘇]][[南京]]),幼天王[[洪天貴福]][[洪仁玕]][[黃文英]]等逃至[[江西]],皆為沈葆楨所擒,因功授輕車都尉,加頭品頂戴。
=== 船政大臣 ===
同治五年(1866年),[[左宗棠]][[福建]][[福州]]設立[[馬尾造船廠]],左仍在籌備中旋即被調任[[]][[]]。左宗棠薦沈葆楨代其事,沈於次年(1867年)被任為船政總理大臣,任內對中國的現代航海事業及[[洋務運動]]皆貢獻甚大。沈葆楨除了在馬尾興建船塢,製造現代船艦以裝備福建水師(同時更供應[[北洋海軍]][[南洋海軍]]其他艦隊),更非常著重人材培養,建立了中國首家海軍學校[[福建船政學堂]],訓練之人材中不少成為日後[[北洋水師]]與洋務實業的中堅。
=== 牡丹社事件 ===
{{Main|牡丹社事件}}同治十三年(1874年)5月,[[日軍]]攻打臺灣,清廷聞訊後派遣時任福建船政大臣的沈葆楨,緊急前往臺灣籌辦防務。不久之後,清廷獲知日軍已登陸臺灣,且與[[台灣原住民|原住民]]發生激戰,因此改授沈葆楨為[[欽差大臣]],稱“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”,將福建所有鎮、道歸其節制,[[江蘇]][[廣東]]沿海各口輪船-{}-其調遣,以便與日本及各國按約交涉。沈葆楨受命後,便與[[福州]]將軍[[文煜]]、閩浙總督兼署福建巡撫[[李鶴年]]聯合上奏,提出聯外交、儲利器、儲人才、通消息等四項要求,清廷均予以嘉許,並命迅速辦理。6月,沈葆楨與福建布政使[[潘霨]]一同至臺。沈葆楨以軍備刻不容緩,[[臺南市|府城]]為根本之地,遂於[[安平]]興建砲台,置放西洋巨砲以為防禦(即[[億載金城]]),同時派兵分駐[[枋寮鄉|枋寮]][[東港鎮|東港]]等地,也在[[旗後]](今日的[[旗津]])設立砲台,並請調[[淮軍]]最精銳的武毅銘軍([[劉銘傳]]部)[[唐定奎]]部隊六千餘人,及總兵[[張其光]][[吳光亮]]等洋槍隊及粵勇共八千餘人先後抵臺,積極備戰。雖然此時臺灣情勢一觸即發,但清廷本身海防空虛,[[新疆回亂]]未平,不希望與日本發生正面衝突;日本也因飽受臺灣南部瘴癘之氣所苦,同時並未具備大規模對外征戰能力,雙方遂簽訂[[北京專約]],日軍撤離臺灣。
=== 在臺灣的建設 ===
[[File:二鯤鯓砲臺沈葆楨像.JPG|thumb|right|200px|[[臺南市|臺南]][[二鯤鯓砲臺]]沈葆楨像]]億載金城、八通關古道、恆春城、二鯤鯓砲台
==== 行政區劃的調整 ====
牡丹社事件後,沈葆楨決定在日軍登陸的瑯嶠地區設置[[恆春縣]],同時奏請在[[臺灣北部]]設立[[臺北府]],將[[淡水廳]][[噶瑪蘭廳]]分別改為[[淡水縣]][[宜蘭縣]]。另將淡水廳[[頭前溪]]以南地區單獨劃設為[[新竹縣]],雞籠地區單獨設廳,並改名為[[基隆廳]]。於是[[大甲溪]]以北地區新設臺北府,下設淡水、新竹、宜蘭三縣及[[基隆廳]],以淡水縣為附郭縣,使北部在行政組織上的比重大為增強,以配合其在[[臺灣開港]]以後的迅速發展。除[[北臺灣]]外,沈葆楨為解決[[臺灣政治]]組織與移墾開發速度脫節的問題,也對中南部的行政區劃加以調整。由於當時嘉義縣南部的[[曾文溪]]以南地區距離縣治過遠,且為加強[[臺灣府]]之附郭縣[[臺灣縣]]的轄境,因此將此一地區劃入臺灣縣。此外又將彰化縣[[埔里鎮|埔里]]地區單獨設立埔里社廳,改“北路撫民理蕃同知”為“中路撫民理蕃同知”,移駐[[埔里]]。另在後山地區設置[[卑南廳]],移“南路撫民理蕃同知”駐守。於是[[大甲溪]]以南的中南部地區仍設[[台灣府]],下轄[[彰化縣]][[嘉義縣]][[臺灣縣]][[鳳山縣]][[恆春縣]]五縣及[[埔里社廳]][[澎湖廳]][[卑南廳]]三廳。
==== 開山“撫番” ====
沈葆楨除奏請增設臺北府,以平衡南北地位的失調外,也亟思改善臺灣前山、後山的地形阻隔、交通困難的問題。他認為開山、“撫蕃”必須同時進行,且必須積極開發後山地區,以免為外人所佔,因此他急於打通前後山的通道,分北路、中路、南路同時進行。北路由噶瑪蘭廳[[蘇澳鎮 (宜蘭縣)|蘇澳]][[花蓮]]奇萊,共計205里、中路由[[彰化]][[竹山鎮|林圮埔]][[花蓮]][[玉里鎮|璞石閣]],共計265里,以及南路由[[屏東]]射寮至台東[[卑南]],共計214里,其中中路即是三路中碩果僅存,現今為[[國定古蹟]][[八通關古道]]。沈葆楨所謂的“撫蕃”,乃是有計畫的使“蕃”民漢化,其所擬定的計畫包括選土目、查蕃戶、定蕃業、通語言、禁仇殺、設“[[蕃學]]”、修道路、易冠服等。他在開山深入山地之時,道路所經之處,隨時隨地招撫當地“蕃社”,使其承諾願意接受[[漢化]],不再以武力[[出草]]漢人,若有不服招撫或仍以武力抵抗者,便以兵力展開討伐。此外,沈葆楨認為若要徹底落實“撫蕃”工作,則必須將過去限制漢人攜眷入島、禁止漢人[[偷渡]][[渡臺禁令]]以及禁止漢人進入山地、禁止漢人娶原住民女子為妻等禁令加以解除,否則漢人對山地的開墾仍將裹足不前。因此沈葆楨於18752月奏-{}-解除對台灣的一切禁令。
==== 表彰忠節振勵民心 ====
沈葆楨抵臺之時,[[臺灣清治時期|清廷領有臺灣]]已達190年,當時清廷對[[鄭成功]]的抗清運動也已由貶抑轉向包容,早在[[康熙帝]]就已有“朱成功係[[明朝|明室]]遺臣,非朕之亂臣賊子”之語。[[臺灣人]]也有建祠祭祀之風,[[鄉民]]私下祭奉鄭成功,稱為[[王爺神|大王爺]]、開山王,且名以“開山廟”,以掩官吏耳目。沈葆楨抵臺之後,臺灣[[進士]][[楊士芳]]等稟稱,可否奏請追諡[[鄭成功]],並准予建祠;[[臺灣道]][[道員]][[臺灣知府]]等官員亦表贊同,沈葆楨也認為有其必要,據以上奏,清廷-{}-其奏請,在[[臺灣府城]]建專祠,並追諡“忠節”,以彰義忠。之後建祠於府城,以[[南明]]諸臣114人配享,春秋兩季加以祭祀。沈葆楨並親手書寫[[對聯]]-{}-:“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,洪荒留此山川,作遺民世界;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,缺憾還諸天地,是創格完人。”
==== 加強防務 ====
為加強臺灣的[[國防|防禦]]能力,沈葆楨乃命人在臺灣各地修築相關建築。如臺南[[二鯤鯓砲臺]][[恆春縣]]城牆等。
=== 南洋大臣 ===
[[光緒]]元年(1875年),沈葆楨回[[中國大陸]],上[[燕京]]後,被任為[[兩江總督]][[南洋大臣]],負責督辦南洋水師。沈葆楨以朝廷經費有限,分散建南、北洋水師感到不足,主動提議先集中力量建北洋水師。
=== 身後 ===

光緒五年(1879年),沈葆楨在江寧病逝於任上。[[]]'''文肅''',朝廷追贈[[太子太保]]銜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一位令人感佩的國畫大師--- 林幸雄教授
(blog.xuite.net/yanghao1128/twblog/​204058695-拜讀++國畫大師林...   庫存頁面 - 更多此站結果)

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

淺談書法習作,5月6月份上課實況及甘同學參與台灣書畫百人大展作品展出

    淺談書法習作 
「甲骨文」的被發現,證明我國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的殷商時代就有了實用的文字.歷經演變成: 大篆,小篆,隸書,魏碑,楷書,行書,草書等各種字體.且隨著各種書寫工具的改進,由最初的記事,占卜的實用功能,逐漸的更展現出藝術風貌.而由於歷史悠久,過程複雜,欲窺全貌實非短文所能盡述.更由於筆者不學,只能極簡陋的略述梗概,供請同好參考,並請指教.
「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」.就書法而言,必須有書寫的工具,即被稱為文房四寶的「筆,墨,紙,硯」者是.茲分述於下:
「筆」:傳說是秦代的蒙恬將軍所發明.史記說,筆頭是用兔毛製成.但在近代出土的戰國時期楚墓中已發現了毛筆.筆桿長五十五分,筆頭八分,也是兔毛製成.此外在出土的甲骨文上已有用硃,墨寫成而未刻的字.這些字應該也是用筆寫的.但不知道當時的筆是什麼樣子.總之,毛筆的歷史應該已經很久了.而現在的筆取材更多樣化.兔毫,羊毫,鹿毫,狼毫,豬毫,熊毫等等.而由於取材的不同,所製出的筆也有差異.如鹿,兔,狼,熊毫等較硬,所製出的筆也較硬,通稱為狼毫或紫毫.而羊毫較軟,所製出的筆也較軟,亦稱作羊毫.另外還有稱作兼毫的,是用羊毫和狼毫共同製成的.市面上看到有稱為「七紫三羊」的筆,就是用七分紫毫,三分羊毫製成的兼毫.一般寫大字用羊毫,小字用紫毫或兼毫.寫行書用長鋒兼毫較宜.而選筆的要訣有「尖,齊,圓,健」四個條件,就是筆鋒要尖,筆腹要圓,筆毛要齊,筆腰要健.
「墨」:墨是黑色的顏料.在甲骨文上已有寫而未刻的字,有硃,有黑.雖不一定是墨,也應可說是墨的前身.而墨則是黑煙煤和以動物膠製成墨錠.起於何時,則不可考.但到了後漢時,墨錠已製作得很考究了.以後,以安徽徽州所製作的徽墨最為出名.在墨汁問世之前,皆以墨錠在硯台上磨成墨汁應用.在商品墨汁應市之後,為求簡便,就不必辛苦磨墨了.
「紙」:相傳為東漢蔡倫所發明.是以樹枝,水漿,破布,魚網為原料所製成.在書法史上居極為重要的地位.其種類很多,乃以其原料的不同而有所差異.而在書法的應用上,有吸墨的,不吸墨的,有光面的,有毛面的.光面的紙宜於軟毫.毛面的紙宜於勁毫.各有所長,隨人愛好.本人以為較吸墨的紙為宜.尤其產於安徽宣城,被稱為「宣紙」的較好,也最為書法家所喜愛.
「硯」:用墨錠書寫時,就必須用硯.而硯的出現於何時,已無可考.書論中有「秦磚」「漢瓦」之說.想或為硯之前身.於近代出土者,已有漢代的實物.以後歷代所用的硯多為石質.以廣東肇慶(端州)之「端硯」,和安徽歙(音細)縣(徽州)之「歙硯」最好,最出名.但由於墨汁的問世,墨錠和硯台已逐漸成為裝飾品和紀念品了.
除了對上述書寫工具的概略了解外,更重要的應該是對書法習作的探討.而我國的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.有文字就有書法.歷代以來出現了如前述的許多字體.而每個朝代又出現了許多大書法家.以各種不同的方法,書寫各種不同的字體,展現出各種不同的風格,實非十萬八萬字所能盡述.筆者仍以極為簡單的文字,極為概略的敘述加以介紹,供請參考.
選帖:應先在許多字體中選擇所喜愛的,或篆,或隸,或真.而一般來說大多從真(楷)書著手.可以從中學到各種筆法.日後再學其他書體,就能運用自如.但真書中又有許多大書法家各有其不同的風貌.如初唐的歐陽詢,本師法二王(羲之獻之父子),卻又展現出各自的風格.中唐的顏真卿亦師法二王,卻也自成一體,即所謂的「顏體」.而晚唐的柳公權,原來也是學二王,且再習顏字,卻也成了柳體的鼻祖.但這些卻不必擔心.俗語說「字隨人」.最後所展現的就是自己的風格.自創一體,有何不可?
姿勢:頭正,坐正,腳正,心正,筆正.此五正應是習書者應做到的.唐穆宗非常喜歡柳公權的書法.一次問他,怎樣才能把字寫得好.答曰,心正則筆正,筆正則可.心無雜念,專心一志是習書者必須做到的.頭正,坐正,腳正,則能應用全身之力貫注筆尖,力透紙背.
摹寫:選好字帖之後,有所謂的看帖,讀帖,臨帖的說法.看帖,就是把字帖拿來看一看,像是看報紙雜誌,在腦海裡留有印象.讀帖,就是像讀古文,古詩詞,要深入理解,甚至背下來.而臨帖,就是練習時把字帖放在面前或左方,加以臨摹.經年累月的,熟能生巧,久之就能寫出如字帖上的字體了.如果既學顏又學柳,將來的字不知不覺中具有其兩種風格.
執筆:要前三指握筆,後兩指抵住,像拿筷子一樣.要掌虛指實;掌虛則可運用自如,指實則筋力平均,全身力量運達指尖.
運腕:其法有三.一為枕腕;手腕略貼桌面,或左手墊在右手腕之下.因活動範圍小,只能寫小字.二為提腕;以手著案,腕略略提起而不著案之謂.寫中楷較適宜.三為懸腕;自腕到肘全部懸空而不著案之謂.寫大字時必須用此法.全身力量集中筆端.精神格外煥發,有力掃千軍之勢,字才能夠寫得好.
永字八法:所有有關書法的著作都會提到永和八法.而此說起自何人,何時,眾說紛紜,已無追述之必要.茲將其內容簡述於下:「側」是點.「勒」是橫.「努」是直.「走翟」(音替)是鉤.「策」是挑.「掠」是撇.「啄」是短撇.「磔」是捺.這八種筆劃雖代表大多數楷法,但仍不夠用.如無長橫,無彎,戈,剔,橫捺,橫戈等多種重要的筆法.而各種筆劃到底是如何寫法,也非筆墨所能形容.習者也只能心領神會,逐類旁通.茲再就書法家衛夫人在筆陣圖中所提點劃的示例:(她是用筆劃表示.為恐不易排印,乃代以文字).橫:如千里陣雲,隱隱然其實有形.點:如高峰墜石,磕磕然勢如崩也.撇:如陸斷犀象,直如萬歲枯藤.捺:如崩浪雷奔.戈:如百鈞弩發.彎:如勁弩筋節.像這樣的文字,如無相當的文化底蘊,豐富的生活體驗,和長時間的書法研習,實難體會個中精髓.筆者以為實不必汲汲於文辭的鑽研.應拿起筆來,用心的臨摹,不斷的練習,才能把字寫好.紙上談兵,上不了戰場.
筆者願意把個人學習書法的經過,略作報告,籍供參考:
開始學寫字是八十年前的事了.私塾先生教「描紅」.但不久就上洋學了.在小學六年級間,打下了一點基礎.尤其在五六年級時,每天上午到校,要先寫一篇中楷二十餘字,繳請老師批閱.而每人各選字帖臨摹.我先臨摹顏(真卿),後學柳(公權),再蘇(東坡).所以我現在寫出來的字亦顏,亦柳,亦蘇,而不顏不柳不蘇的「李體」(一笑).在進入初中後,除了每兩週一次的作文,必須用毛筆書寫外,幾與毛筆絕緣.縱然在以後工作的三十年間,也極少使用毛筆.直到來美再度退休後,回大陸探親旅遊,買了些所謂的文房四寶回來,才又重握毛筆,迄今也已二十多年了.每天早餐後,一杯茶,一支筆,一張舊報紙,龍飛鳳舞起來,樂在其中.最初還用墨錠,硯台磨墨.覺得太麻煩,就改用墨汁.又覺得太浪費,就改用「黑水」.是偶或有人索字,或寫供參展之用時,必須使用宣紙,墨汁,而筆在使用後,必須洗淨,否則筆被墨汁獸膠凝固,以後就不好再用.寫將起來一樂也.
在以往的習字過程中,曾不止一次的在習字前量一量血壓.習字半小時後再量一次.大約下降十五左右.每次連續測量一個月,都是差不多.這並不是說習字可以治血壓.而是在習字時心平氣和,血壓自然會下降.另一個感覺是,每次開始習字約七八分鐘後,常感到面部,頸部有點發癢,也不自覺的會用手搔一下.因而體會到在書寫時全神貫注,把全身的力量都集中到筆尖.而每在用懸筆時尤然.因為這種書寫方式,從頭到腳都在用力,使血液輸送到微血管.全身血液暢通,也起著健身的作用.
有幾句話如鯁在喉,一吐為快.大家都常說發揚中華文化.也確實有些人在身體力行.而書法在全世界乃我國獨一無二的藝術,理應大加提倡.但目前不僅是在中國大陸和在台灣,均已日漸式微.幸得達拉斯華人活動中心每年舉辦書法比賽.今年已是第九屆.而參加人數始終不見增加,且有日漸減少的趨勢,值得警惕.如何擴大影響,應是大家努力的方向.拙見以為老年朋友們每天抽空練習一小時,怡情養性,健身益壽.中年朋友們,工作之餘,週末假日,常常寫寫,陶情養性,調節身心,且可籍以對子女們起作潛移默化的作用;提高他們對書法的認識與興趣;並鼓勵他們參加學習.在中文學校方面,能開設書法課程,加以提倡和推廣.而老師們能多加鼓勵時加指導,以提高學習興趣.孩子們都是可造之材,學習書法有百利而無一弊.願我中華書法藝術能發揚光大,宏揚於世界.(摘自---李中華先生撰「淺談書法習作 」)
另 老師所厚賜同學們彌足珍貴之墨寶,汶珠同學每次費心精製之糕點,都令人不勝銘感,而齒頰留芳,還有甘美華同學獲邀參加「台灣書畫百人大展」之作品展出,亦順此予以深摯之致賀與祝福!